古诗词里的那些织布人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13 09:04:14    

孤灯暧不明,寒机晓犹织。

零泪向谁道,鸡鸣徒叹息。

——南北朝·沈约《夜夜曲》

妇人在织房里织布,灯光昏暗。夜深,愈来愈冷,仍是纺织不停歇,直到拂晓天亮。一边织布一边流泪,心里的苦楚不知对谁倾诉。清晨鸡鸣报晓,妇人织布在叹息。



最美的织布人,当是天上的织女。诗经里“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说的是耀眼华美的织女星,每天都要移步七回。只是每天移七次,织女也没能织出完整精美的布帛。


汉朝无名诗人,也写了织女。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汉朝·佚名《古诗十九首》


银河的两端,牵牛星和织女星两两相望。织女纤细修长的手,每天都在忙着织布。只因思念爱人,一天也织不出一匹布来,惟见她伤心流泪。


人间的织女,亦是因为思念,心烦意乱在织布。


西北有织妇,绮缟何缤纷!

明晨秉机杼,日昃不成文。

——魏晋·曹植《杂诗七首》

西北有貌美的妇人,织出的丝布绚丽多彩。因为思恋在外的丈夫,她清晨进了织房,拿起织梭,到了午后,仍是没有织出布帛的纹路。


以前,家乡关中每逢有女子出嫁,都会以十来条土织布床单作为陪嫁。这都是做母亲的,在农闲时织好留存。陪嫁的床单越多,床单配色越别致,花样越新颖,这家的新媳妇越被人夸,婆家也更有面子。乡亲邻人都说,要看女,先看母。母勤快能干,女子也错不了。


那时,关中乡村未出嫁的女子,大多已在母亲教导下,学会了织布,纳鞋底,绣鞋垫,擀面条。这是即将成为主妇,料理一个小家衣食的必修课。


诗经里的织妇,想要回娘家看望父母,织布劳作时,她满心欢喜。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薄污我私,薄澣我衣。

害澣害否?归宁父母。

——诗经《国风·周南·葛覃》


葛草长于山谷,枝叶葳蕤。黄鹂在灌木丛里歌唱,声音婉转动听。割了葛草又熬煮,可织细布和粗布,布衣穿上多欢喜。禀告家里的管家,说是想回家。洗了内衣又洗外衣,洗或不洗都分清楚。洗完衣服回家看父母。



天下最悲惨的织布人,是《孔雀东南飞》里的刘兰芝。贤淑美丽的刘兰芝,和丈夫焦仲卿感情很好。可她怎么都入不了婆婆的眼。无故被休后,和焦仲卿双双殉情。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两汉·佚名 《孔雀东南飞 /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十三岁可以织素绢,十四岁就能裁剪衣衫。天一亮就去织房织布,每天纺织到夜晚也不得停歇。三天织出五匹布,婆婆仍是刁难,嫌弃我偷懒织布慢。不是我不好好纺织,是你家的媳妇实在不好当,婆婆太难相处,太难伺候!


贫贱夫妻百事哀。诗句里的织妇,为着生活终日辛劳,却仍是改变不了生活的凄苦。


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

当年嫁得君,为君秉机杼。

筋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机。

如何织纨素,自著蓝缕衣。

——唐·孟郊《织妇辞》


织妇的丈夫,是在田里挥锄耕作的农夫。织妇亦是农家女子。嫁给农夫,织女便在织房纺织忙碌。每天都在劳作,身体已是疲劳无力,仍是在织布,没有片刻闲暇歇一歇。织妇哀伤又无奈:为何终日辛勤劳作,织出一匹匹素净洁白的丝绸,身上的衣衫,却是破旧,打着补丁。



现在,依然能记起上学时,和同学在教室外的一排女贞树下,朗读背诵《木兰诗》的情景。那时,满树米白的小花朵,馨香弥漫。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花香,和着书中文字的香,是多么美的年少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