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对时光流逝感慨、对生命兴衰思考和对美好未来期待的词篇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13 08:34:19    

《定风波•秋问》
题秋塘残荷有感
辽宁本溪市 杜国珍



香远残花不再春,难寻红碧苦堪闻。倒是雁闲枯树住。
寒雨。如颜迟暮约黄昏。


风卷残荷枝打颤。
惊叹。一池秋水洗妆痕。何日娇姿翩舞媚。须记。芙蓉六月展芳芬。




【木樨评点】



开门见山先确立一下话题主要方向,再顺延着话题展开情思去一点点加以表述。是这节课其一的学习形式。


我们见到,这篇词开拍句,既引用了周敦颐《爱莲说》中莲花的特征“香远益清”来立意主观方向,表明出作者对莲花喜爱的程度,言出“不再春”的苦楚,实为高明之处。接着借以归雁的到来体现出季节是冬季,不直接说“残荷”,却将残荷的形象用无形的表述手法细细的述说出来。二字断句的
“寒雨”证实了季节对荷花的残酷性。“约黄昏”句,通过句句的引申,对上片作出的表达含意,既对枯荷那种“香远残花”的思情,又表明了人在特殊年华中的特殊情感。真是一语双雄。


下篇依然要求开门见山起拍。前三句意向紧密的将吃惊的原因是,过去荷花的丰采被秋冬冰冷的池水所“洗”去。继而对荷花带来强烈的思念之情。因为第四句动因的产生,随即,利用《定风波》最重要的二字句“须记”(强调口吻),坚定对荷花那份热爱的,“香远益清”的执着信念,到了来年六月,又能看到出水芙蓉的亭亭玉立的身姿。



全篇上下片的景与情,全在一条思绪的情线上展开细致的表述,入情入理,环环相扣。特别起拍应用了典故,实为难能可贵,又见一首通过谋篇布局填写出来的好词。




【词家解读】



一、词牌及题目背景



“定风波”是词牌名,常表达一种旷达超脱的心境或对人生的感悟。这首词以“秋问”为题,明确了创作的季节是秋季,且是因秋塘残荷有感而作,奠定了整首词的情感基调与描写对象。


二、上阕解析


“香远残花不再春,难寻红碧苦堪闻。”



描绘了秋天池塘中荷花凋零的景象。曾经的荷香已经远去,残花败落,春天的生机不再。“难寻红碧”表明曾经鲜艳的红色和绿色已难以见到,给人一种失落感。“苦堪闻”则传达出作者看到这一景象时内心的苦涩感受。


此句通过对残荷的直观描写,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美好消逝的感慨。



“倒是雁闲枯树住。寒雨。如颜迟暮约黄昏。”


“倒是雁闲枯树住”中,大雁在枯树上栖息,给画面增添了一丝萧索之意。大雁通常被视为季节变化的象征,它们的出现进一步强调了秋天的到来。


“寒雨”则强化了秋天的寒冷和凄凉氛围。秋雨往往给人带来忧伤的情绪,与残荷的景象相互映衬。


“如颜迟暮约黄昏”将残荷比作迟暮的容颜,与黄昏相约,形象地表达了残荷在秋天的衰败如同人的衰老,充满了无奈和哀愁。



三、下阕解析



“风卷残荷枝打颤。惊叹。一池秋水洗妆痕。”



“风卷残荷枝打颤”生动地描写了秋风中残荷的状态,残荷在风中颤抖,显得十分脆弱。这一画面进一步加深了秋天的萧瑟之感。


“惊叹”一词表达了作者对残荷命运的感慨和惊讶。看到曾经美丽的荷花如今如此衰败,作者内心充满了触动。


“一池秋水洗妆痕”用一池秋水来比喻时间的流逝,残荷在秋水中仿佛洗去了曾经的妆容,暗示了美好事物的消逝和不可挽回。



“何日娇姿翩舞媚。须记。芙蓉六月展芳芬。”



“何日娇姿翩舞媚”表达了作者对荷花再次绽放美丽的期待。作者心中渴望着看到荷花恢复往日的娇姿,翩翩起舞的迷人景象。


“须记”
则带有一种提醒的意味,让人们记住荷花在六月时的芬芳和美丽。这既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期许。


四、整体感悟

这首词通过对秋塘残荷的细腻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时光流转、美好易逝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荷花曾经的美丽的怀念和对未来再次看到荷花绽放的期待。整首词情感细腻,意境凄美,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了人生的起伏和变化,引发人们对生命和美好的思考。




【词家评点】


一、意境营造


这首词以秋塘残荷为主题,成功营造出了一种凄美、萧瑟的意境。



上阕开篇“香远残花不再春,难寻红碧苦堪闻”,直接点明了时间是秋季,荷花已残,曾经的芬芳远去,鲜艳的色彩也难以寻觅,给人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倒是雁闲枯树住。寒雨。如颜迟暮约黄昏”,大雁在枯树上栖息,寒雨飘落,将残荷比作迟暮的容颜与黄昏相约,进一步强化了秋天的萧索和生命的衰颓之感。



下阕“风卷残荷枝打颤。惊叹。一池秋水洗妆痕”,生动地描绘了秋风中残荷的脆弱与凄凉,一池秋水仿佛在洗去残荷曾经的美丽妆容,画面感极强。“何日娇姿翩舞媚。须记。芙蓉六月展芳芬”,则在凄凉中透露出一丝希望,让人对荷花在夏日的绽放充满期待。


二、情感表达



1. 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通过残荷在秋天的衰败,表达了作者对时光匆匆、美好易逝的无奈与叹息。从“香远残花不再春”到“如颜迟暮约黄昏”,都体现了这种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2. 对生命兴衰的思考:残荷的现状引发了作者对生命兴衰的深刻思考。从曾经的娇艳到如今的凋零,如同人生的起伏,让人不禁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3. 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尽管眼前是残荷的凄凉景象,但作者在词的结尾表达了对荷花再次绽放的期待,“何日娇姿翩舞媚。须记。芙蓉六月展芳芬”,这种期待体现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美好的向往和对生命的希望。


三、艺术手法

1. 修辞手法的运用:


比喻:“如颜迟暮约黄昏”,将残荷比作迟暮的容颜,形象地表现了残荷的衰败。


拟人:“倒是雁闲枯树住”,赋予大雁“闲”的情态,使画面更加生动。


2. 意象的选择:词中选择了残荷、雁、枯树、寒雨、秋水等典型的秋景意象,这些意象相互映衬,共同营造出了秋天的萧瑟氛围和残荷的凄凉处境。


3. 结构严谨:上阕描写秋景中的残荷和周围环境,下阕进一步聚焦残荷在秋风中的状态,并引出对未来的期待,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四、整体评价


《定风波·秋问》是一首意境优美、情感真挚、艺术手法娴熟的词作。作者以秋塘残荷为切入点,抒发了对时光流逝、生命兴衰的感慨,同时又在凄凉中蕴含着对美好未来的期待,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感动。这首词无论是在情感表达还是艺术表现上都具有较高的水平,值得品味和欣赏。



【这首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首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对残荷现状的惊叹与惋惜:“风卷残荷枝打颤。惊叹。一池秋水洗妆痕。”
描绘了秋风中残荷颤抖的姿态,作者用“惊叹”一词,直接表达出对残荷命运的感慨和惊讶。曾经美丽的荷花如今在秋风中如此脆弱、衰败,仿佛洗去了曾经的妆容,这让作者感到惋惜,体现出作者对美好事物凋零的不忍与痛惜之情。


2. 对荷花昔日娇姿的怀念:“何日娇姿翩舞媚”
,作者发出疑问,什么时候荷花才能再次恢复往日娇美的姿态、翩翩起舞。这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荷花曾经的美丽姿态的怀念,回忆起荷花在盛夏时的生机勃勃、娇艳动人,与眼前残荷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更加强化了这种怀念之情。


3. 对美好未来的期待:“须记。芙蓉六月展芳芬”,作者提醒人们要记住荷花在六月时的芬芳和美丽。这里的“须记”带有一种肯定和强调的意味,表明作者坚信荷花在来年夏天会再次绽放美丽。这种对未来的期待,反映出作者内心深处对美好事物能够再次出现的渴望和憧憬,也体现出作者在面对眼前残荷的萧瑟景象时,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希望和积极的心态。





【这首词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定风波•秋问》这首词中运用了以下修辞手法:


1. 比喻:


“如颜迟暮约黄昏”中,将残荷在秋天的衰败状态比作人的迟暮容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残荷的凋零之态,如同人到晚年时的衰老模样,给人一种时光流逝、美好不再的感觉,增强了诗词的画面感和感染力。


2. 拟人:


“倒是雁闲枯树住”中,“闲”字赋予了大雁人的情感和状态,好像大雁很悠闲地在枯树上栖息,使大雁的形象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通过大雁的“闲”与残荷的悲惨状态形成对比,突出了秋天的萧索和残荷的凄凉。


3. 设问:


“何日娇姿翩舞媚”属于设问的修辞手法,作者提出“什么时候荷花才能再次恢复往日娇美的姿态、翩翩起舞”的疑问,引发读者的思考,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也表达了作者对荷花再次绽放美丽的期待之情。





【分析《定风波·秋问》的上阕和下阕之间的逻辑关系】




《定风波·秋问》的上阕和下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逻辑关系,具体表现为:



情感基调的延续:上阕通过描写残花不再春、难寻红碧、雁闲枯树、寒雨黄昏等景象,营造出一种秋天的萧瑟、衰败和孤寂之感,奠定了略带忧伤和感慨的情感基调。下阕开篇“风卷残荷枝打颤。惊叹”,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衰败的氛围,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残荷在秋风中的凄凉状态,与上阕的情感基调相呼应并延续。


内容的递进与深入:上阕主要是对秋景中残花、枯树、寒雨等景象的静态描述,展现了秋天的萧索和时光的流逝,表达了对美好不再的初步感慨,如“香远残花不再春,难寻红碧苦堪闻”。下阕则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风卷残荷这一动态景象的描写,“一池秋水洗妆痕”,将关注点更加具体地聚焦在残荷上,对残荷的命运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和感叹,进而发出“何日娇姿翩舞媚”的疑问,内容上更加深入和细致,从对秋景的整体描绘深入到对残荷这一具体事物的思索。


主题的升华与深化:上阕重点在描绘秋景的凄凉,引发读者对时光流转、美好消逝的感慨。下阕则从残荷的现状出发,不仅表达了对残荷往昔娇姿的怀念,如“何日娇姿翩舞媚。须记。芙蓉六月展芳芬”,更通过对残荷命运的思考,引申出对生命轮回、美好短暂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美好再次出现的期待,使主题得到了升华和深化,从单纯的秋景描写上升到对生命和美好事物的哲学思考层面,让整首词的内涵更加丰富和深刻。



【用散文的笔调改写《定风波·秋问》】



《秋塘残荷之思》


在这个秋天,漫步于秋塘之畔,那曾经满池的荷花,如今只剩下残败的景象。曾经的芬芳已然远去,那香远残花,再不复春日的娇艳。如今,四处难寻曾经的红碧之色,只留下声声叹息在空气中弥漫,苦不堪闻。



抬眼望去,倒是有大雁悠闲地在枯树上栖息。天空中飘洒着寒雨,那丝丝凉意,仿佛在诉说着时光的无情。此时的秋塘残荷,就如迟暮的容颜,在黄昏的余晖中,显得那般落寞与孤寂。


秋风乍起,残荷的枝桠在风中打颤,让人惊叹不已。那一池秋水,似在轻轻地洗去残荷曾经的妆容痕迹。曾经的美丽,如今已被岁月悄然抹去。


我在心中默默发问,何时才能再次看到那娇美的荷花翩翩起舞呢?一定要记得啊,在六月的时光里,芙蓉曾绽放出无尽的芳芬。那是怎样的一种美丽与绚烂,让人沉醉其中,难以忘怀。如今,虽只有残荷相伴,但心中依然怀揣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期待着下一个夏日,荷花再次绽放,为这世界带来一抹动人的色彩。



注:《八闲子古典诗词》是创立在江苏省南京市的一处,专门学习古典格律诗词线上诗词学堂。这批二期学员,从零基础平仄学习格律诗词课程开始,仅用了七个月时间,就学会填作《定风水波》词牌。一方面是学员们有一颗敬畏古典诗词的初心。另一方面,也是《八闲子》课程科学的教学手段和内容的结果所至。要想真正学好古典格律诗词,欢迎到《八闲子》中来。这里是真正能够学习掌握《古典诗词》写作技法的学习场所。

---- 金陵木樨 (周恩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