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璟璟
毕业了,还因为作业太多发愁。许多年轻求职者,特别是应届生,近期都反映曾遇到过“面试被留作业”的情况,有的是在面试之前通过作业进行筛选,有的是面试之后需要看作业质量来决定是否最终录取。在多数情况下,试稿是免费的,尤其是用于评估是否适合长期合作。除了文案、设计、绘画和动画,“试稿”目前也出现在运营、策划等职位的招聘中。对此,不少求职者都表达了内心的困惑。(中国青年报)
面试被“留作业”,颇有“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的意味。就证明自己能够胜任某份工作而言,“实操演示”好像确实是有说服力的。特别是对于一些专业性、技术性工种而言,求职者到底懂不懂、会不会,一试便知。正是基于逻辑,近年来所谓“试稿”越发大行其道,大有“由特殊而一般”的扩散态势。在笔试、面试的筛选流程之外,这一多出的考核环节,冠冕堂皇而又不免令人狐疑。其是否属于免费享用求职者劳动力的争议,始终萦绕不去。
其实,按照惯例,入职后都有几个月的试用期,这个阶段,足够评价一个员工的能力、秉性,以及与工作岗位的适配度。而如今流行的“试稿”,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试用之前的试用。其看似是“用实力说话”,实则未必那么科学。毕竟,单次“完成作业”,有着太多的偶然性、随机性,它可以排除掉那些纯粹的“外行”,却无法更进一步给出真正全面化、精细化的职业评价——换而言之,就企业招聘到合适的职员来说,这一机制或许并不是必要的、高效的。
不难发现,试稿与“笔试”“面试”以及“试用期”等原有的招聘程序,是多有重叠的,其兼有“测试”与“实践”的双重属性,却也因为模糊了原有边界,而引发了一系列新的问题。我们知道,“笔试”“面试”是无偿的,同时也是短暂的、即时的、低劳动强度的;而“试用期”是大工作量和高劳动强度的,却是“带薪”的……与之相较,求职“试稿”之类,则是“无偿+高劳动强度”,以用人单位的立场看,这简直是“既要……又要”“便宜全占”。
现实中,很多公司布置给求职者的“作业”,约等于就是个小项目,其工作量之大,超乎想象。诚如很多求职者所担忧的,自己辛辛苦苦“做作业”,做出来的成果完成度极高,完全可以被拿去商用。越是如此,就越是纠结。在“作业”做得好与确定被录用之间,标准是什么?公司如何保障求职者的“作业”不被借鉴、挪用?现实语境内的很多“试稿”,从本质上说,已经有一方向另一方邀约劳务服务的性质。
试稿,固然是公司给求职者“留作业”,也有求职者给公司提供“劳务服务”的色彩。要从根本上约束其间的冲动,不妨尝试引入“劳务报酬”的定价逻辑和回报机制。这不仅是给具体劳动成果以公允的报酬,更是系统性防范求职成本继续走高的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