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吉小平 通讯员 石智卫
楼顶漏水、噪声扰民、共享单车堵路、家庭纠纷……基层矛盾的源头,藏于市井生活的细枝末节,看似琐碎,却是群众心中的“急难愁盼”。
在洛阳市老城区,新生社区居民王师傅手机扫一扫“洛安码”,家门口共享单车堵路问题当天便得到解决;南关街道网格员翟晓霞巡查时发现危墙裂缝,通过平台上报后,住建部门当天加固……

这些变化,源于老城区打造的基层治理模式“和事老城”。它以区综治中心为枢纽,整合法院、公安、司法、城管等13个部门资源,配备196名专职网格员,构建“区—街道—社区—网格”四级联动体系。通过资源整合,打破群众诉求被“踢皮球”困局。
2024年8月,状元红街道居民李女士因下水管反水与物业僵持不下,准备起诉时,“和事老城”建议她先尝试调解。在区住房城乡建设行业调解委员会介入后,物业主动申请保险赔偿,矛盾三天内化解。
“和事老城”的核心在于“力量下沉”。13个部门42名专职人员常驻调解中心,8家律所律师轮班“坐诊”,法院、信访、调解组织无缝对接。
“洛安码”微信小程序打通治理“最后一米”。居民扫码提交问题后,系统自动定位、智能分派,社区、派出所、司法所实时联动,形成“问题池”,确保隐患早发现、早干预。
“小事网格办、难事街道调、大事部门联、特事会商判”,老城区构建起闭环管理,四级联动机制让百姓诉求分层化解。
日常,196名网格员是老城区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

“咱小区外的民宿,晚上招牌亮得刺眼,影响到孩子休息。”3月26日,正在走访的网格员张林枫,接到洛阳市老城区西关街道紫薇城社区居民的问题反映。
张林枫立即通过平台上报,城管部门当晚协调民宿,调整招牌灯光亮度和开闭时长。
“和事老城”矛盾纠纷一体化调解中心是“定分止争”的中枢。
走进2000平方米的“和事老城”调解中心,13个部门窗口有序排开。群众诉求经一楼窗口精准分流后,可直达二楼的诉讼、调解、仲裁等功能室。针对劳资、物业等高发矛盾,专职调解员和律师“坐诊”。据统计,2024年诉前调解成功2533件,成功率52.08%。
矛盾化解不是终点,群众满意才是标尺。
3月28日,周五,在“和事老城”调解中心,每周例会举行。老城区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王晓毅召集所有进驻单位召开例会,复盘本周案件。“上周噪声投诉量上升,建议加强夜间巡查。”例会上,各部门直面问题,优化流程。

从“矛盾上交”到“源头化解”,从“单打独斗”到“多元共治”,“和事老城”以党建引领、科技赋能、制度创新,探索出一条基层治理新路径。2024年,“和事老城”累计化解矛盾纠纷6576件,办结率达98.4%,成为群众心中的“解忧地标”。
治理妙招
洛阳市老城区构建“和事老城”基层治理体系,通过网格员日常巡查和多渠道收集问题,形成“四级联动”机制。整合13个部门成立调解中心,实现“一窗受理”,并推行跨部门协同,快速解决复杂矛盾。实现矛盾源头化解,形成多元共治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