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会援助物资发放现场,缅甸百姓用中文或缅语说谢谢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5 21:35:00    

自3月28日缅甸发生7.9级地震以来,中国红十字会第一时间组织响应,向受灾最严重的地区派出救援人员,参与灾区人员搜救、灾后医疗和生活救助以及灾民安置等方面工作。

日前,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赈济救护部部长边晓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介绍了中国红会救援队在前方的工作情况,以及遇到的困难和取得的成效。据边晓介绍,中国红会与缅红会共同搭建中国红会援建的集中安置点,目前已经在曼德勒搭建了两处安置点,移交给缅甸曼德勒红会,并已投入使用。

同时,通过云南到缅甸曼德勒的人道物资通道,已经先后发出3批物资,目前已经全部接收到。中国红会为缅方提供1000顶帐篷和2000个家庭包等物资援助也已于4月13日从清水河口岸起运。

边晓还介绍,中国红会救援队得到当地政府、红会组织和当地社会的大力支持,当地华人还义务为救援队担任缅语翻译。在中国红会援助物资发放现场,当地的百姓纷纷双手合十,或者竖起大拇指,用中文或缅语说着谢谢。

4月12日,缅甸曼德勒,在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援建的帐篷安置点,边晓(左二)向受灾群众发放赈济家庭包。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中国救援队援助缅甸的供水设备已启用

新京报:目前在缅甸参与灾后工作的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有多少人,他们都是从哪儿挑选的?

边晓: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先后有37名救援队员在缅甸工作,分别是从浙江、云南、四川、贵州、广西选派的具有丰富救援经验的骨干队员,他们分别承担了紧急搜救、医疗救治、安全评估、安置点建设、应急厕所建设、应急供水、防疫消杀等受灾民众安置保障工作。目前我们还有18名队员依然坚守在曼德勒灾区,为受灾民众提供人道服务。

新京报:这一批救援人员在缅甸主要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边晓:救援队到缅甸后,我们与缅甸红会总会和曼德勒分会进行沟通协调。一方面请缅红会帮助协调国家灾害管理委员会、外交部、卫生部等部门和缅中央政府,保证中国红会从云南临沧到缅甸曼德勒这条人道救援物资通道的安全畅通。另一方面,了解缅甸方面的救灾需求。第三方面,与缅方一起选定集中安置点,指导缅红会发放中国红会援助的救灾物资。

第二项工作是协助缅红会做好中国红会援助物资的接收工作。通过云南到缅甸曼德勒的人道物资通道,已经先后发出3批物资。目前已经全部接收到,包括总会的两批物资和临沧分会的一批物资。

第三项工作是与缅红会一起共同搭建中国红会援建的集中安置点,目前已经在曼德勒搭建了68顶帐篷和102顶帐篷的两处安置点,并对安置点等地方进行环境消杀。两个安置点已经移交给缅甸曼德勒红会,并已投入使用。

第四项工作,中国红会援建的供水设备和应急卫生厕所已经开始在曼德勒进行搭设。

4月10日,缅甸曼德勒,边晓(右)在听取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供水方面专家介绍抽取河水添加絮凝剂使杂质沉淀的成效。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新京报:4月12日,中国红十字会援建曼德勒净水设施和安置点正式启用。请你介绍一下在供水方面中国红十字会对缅甸的救援情况进展如何?

边晓:这次救援队携带的供水设备,各方十分关注。因为灾区缺少清洁的饮用水。我们这次携带有5套供水装备,分别安置在曼德勒市、实皆省、内比都等地。

我们在曼德勒市已经搭建了两套供水设备,就在曼德勒的护城河边。这个设备已经交付曼德勒市红十字会,已经在正常使用。市民纷纷到我们的供水点来取水。

在4月12日举行的供水启动仪式上,曼德勒市市长、中国驻曼德勒总领馆的高萍总领事,以及缅甸红会、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代表都到了现场。

当天晚上,我们在供水点还遇到了一位当地的百姓,给我们看他在抖音上发的一条视频。他说,他亲自尝了我们制的水。在抖音里,他说曼德勒很美,曼德勒的护城河也很美,因为有了我们中国红十字会的供水设备,更美了。他在我们救援队员的胸口上画了一颗红心,还说,中国人是有善心的。

在环境消杀方面,救援队员分别在曼德勒的安置点,还有政府部门的一些办公区域进行了环境消杀。目前统计,消杀的面积已经达到了20万平方米。

4月11日,曼德勒,边晓(左)与曼德勒市市长(右)商讨如何尽快完成供水设备搭建,为受灾群众早日提供健康水源。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已同缅甸签署协议,相关设备转交缅甸红会

新京报:据我了解,在队员抵达缅甸的当日,就有标有“红十字”的专业设备和防疫药品等物资同机抵达震区。中国红十字组织此次为缅甸地震灾区提供了哪些救援设备和物资?

边晓:物资方面,一是帐篷。目前到达的帐篷有500余顶,折叠床600个,家庭包2000个,毛巾被2000个,还有床上用品、食用油、药剂等灾区需要的物品。

运抵灾区的设备主要包括:供水设备5套,应急卫生厕所100套,环境消杀设备15套,以及后勤装备等。目前灾区急需的物资还包括帐篷、净水设备、蚊帐、光伏照明器材、应急食品等。

我们援助缅甸的第四批物资——1000顶账篷、2000个家庭包,也已于4月13日从清水河口岸起运了,很快将会运达缅甸曼德勒。

在4月12日的供水启动仪式上,我们救援队和缅甸红会总会签署了一个协议。我们救援队把携带的供水、大众卫生、应急厕所、消杀设备和包括帐篷、发电机在内的后勤装备都移交给了缅甸红会。

4月12日,缅甸曼德勒,现场举行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向缅甸红十字会移交救援设备、救援物资的仪式。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新京报:搜救工作开展得怎么样?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运用哪些设备和技术参与搜救工作?

边晓: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携带着生命探测仪、破拆工具、照明无人机等58台套搜救设备,每天工作12个小时,冒着余震、酷暑的危险高强度工作,参与了20余栋倒塌建筑物的现场搜救,妥善处置遗体30余具。

搜救队有一名结构工程师,发挥他的专业优势,协助缅方对11栋受损房屋进行了安全评估。同时随队的医务人员为现场80余名受伤的百姓进行了包扎等救护处置。

当地华人义务为中国红会救援队做缅语翻译

新京报:你们在缅甸工作,遇到的主要困难有哪些?

边晓:救援队在前方遇到的主要困难包括语言不通、高温酷暑、蚊虫多、队员身体不适等困难。

我们通过找当地华人来帮助我们做翻译,组织我们的队员服用疫苗,随队医生为队员做健康监测并及时诊治等,解决我们遇到的困难。

中国驻缅大使馆和驻曼德勒总领事馆给予红十字国际救援队很多指导和帮助,使救援队尽快熟悉了解当地情况,更好开展工作。

新京报:当地政府为我国红十字救援队伍提供了哪些帮助,中缅双方在保障前方救援合作中开展了哪些合作?

边晓:救援队取得了缅红会、缅中央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保证了云南到缅甸人道救援物资通道的安全畅通。救援队工作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红会的肯定和支持,纷纷感谢中国红会的援助,并为救援队在缅开展工作提供帮助和支持。

缅方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支持。曼德勒省省长亲自带队勘察确定中国红会援建的安置点,并对中国红会救援队的工作相当关注。据中国驻曼德勒总领馆总领事高萍说,她与省长会见时,省长表示对中国红会的工作十分了解,还当面展示了他在笔记本上记录的中国红会的工作情况。

曼德勒市市长多次与中国红十字会救援队进行工作的会谈和沟通,了解救援队工作的进展情况,帮助解决一些困难和问题。比如,他派政府部门工作人员陪同我们救援队选择供水设备的搭建地点。他听说供水设备需要缅方配合做好水质检测时,当即把负责此项工作的水域卫生部门的负责人找来,交代要配合红会救援队的工作。市长还特别交代,要给红会救援队设备运行提供汽油等供应保障。

曼德勒市红十字会也给予了很多支持和帮助。曼德勒市红会会长亲自驾车陪同中国红十字救援队查看安置点建设的情况,亲自组织红会和志愿者,并到现场组织中国红会援助物资的发放工作。他还招募几十名红十字志愿者,协助配合中国红会救援队供水和应急卫生厕所的搭建搭设工作。

新京报:当地社会和百姓对你们的救援工作评价如何?

边晓:当地社会和百姓也对中国红会救援队的援助表示感谢。曼德勒市当地的一家企业,要给我们救援队捐赠方便食品。我们的队员引导企业把物资捐给了灾区的百姓。还有一位市民主动来到救援队的营地,把一箱可乐送到门口,转身就走了。

救援队员在红会援建的安置点工作的时候,一位小朋友拿着自己的零食送给我们的队员吃。在中国红会援助物资发放现场,当地百姓纷纷双手合十,或者竖起大拇指,用中文或缅语说着谢谢。救援队员在搭建红十字援建的卫生厕所的时候,除了志愿者来协助之外,当地百姓也主动参与,一起搭建。

缅甸当地的华人也给予救援队很多帮助。比如云南商会、山东商会、江西商会等在缅的华人商会,积极帮助救援队,在营地的搭设、后勤保障等方面提供支持,包括联系车辆。前后有10名当地的华人为救援队做缅语翻译,他们都表示不取分文报酬。当地的工作人员在物资到达后,也跟我们的救援队员一起连夜装卸物资,一直干到凌晨2点。

还有一个事情让救援队员很感动。4月13日,救援队的工作车辆在路过一个路口的时候遇到了红灯,当地的交警指挥其他社会车辆,让我们的车辆通过。

新京报记者 吴为

编辑 张磊 校对 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