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胡克涛:把汽轮机异响当作考题
科技日报记者 宋迎迎 通讯员 于言朋 魏康
4月3日,山东省青岛市供暖即将结束,不过青岛金莱热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岛金莱热电”)车间内依旧热火朝天。该公司汽机专工兼检修班长胡克涛正带领班组改进锅炉烟道余热回收技术。

胡克涛在检查汽轮机阀门。 魏康摄
“热电厂在运行过程中,每天通过烟囱排放大量烟气,而这些烟气中蕴含的热量往往被浪费掉。事实上,这些烟气热量占燃料燃烧释放总热量的5%以上,是一种未被充分利用的宝贵资源。通过余热回收技术,我们可将这些热量转化为可用的能源,最大化提升供热效能。”胡克涛说。
工作38年来,胡克涛主持重大技术改造项目20余项,有力推动了企业低碳发展。
“咱再也不靠别人了”
1987年,高中毕业后,胡克涛入职青岛金莱热电。彼时,供暖设备因严重老化故障频发。设备一出问题就需返厂维修,甚至要请“外援”来抢修。单次停机检修费用动辄数十万元,给企业运营带来沉重负担。
“自己的设备为啥让别人‘把脉’?”胡克涛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2012年夏,青岛金莱热电一批抽凝式汽轮机已超期服役,蒸汽输送能力严重不足,影响供暖质量。如果重新购置新式汽轮机,不仅需花费300万元,而且设备安装、调试至少要半年。
危急时刻,胡克涛主动请缨,提出带领检修班对汽轮机进行技术改造。
“汽轮机改造面临很多技术难题,整个公司没人敢尝试,老胡能行吗?”面对质疑,胡克涛说:“买新设备费钱费时间,老百姓等不起。”
从此,车间成了胡克涛的书房,他每晚挑灯研读技术手册,检修记录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设备参数。时值酷暑,车间内温度超过40摄氏度,稍站片刻就会汗流浃背。胡克涛带头钻进狭小的机器内,一待就是几个小时。工友回忆:“老胡的衣服干了湿、湿了干,整个人瘦了很多。”
连续3个月的高强度作业,让体重150斤的胡克涛暴瘦至100斤。妻子心疼劝阻,他却咧嘴一笑:“瘦了灵活,钻设备更方便!”就这样,胡克涛带领团队仅用3个半月就提前完成改造任务。机组轰鸣重启的一刻,全场沸腾。
“咱再也不靠别人了!”胡克涛摸着发烫的机器,眼里闪着光。
“让年轻人少走弯路”
胡克涛常对徒弟说:“设备不会说话,但它每次异响都是考题,答对了就能创造价值。”
凭借多项创新技术,胡克涛获得国内专家的认可,被同行称为“汽轮机诊治专家”。这位“汽轮机医生”从一名普通技工,成长为青岛市拔尖人才、山东省首席技师、全国劳动模范。
面对荣誉,胡克涛十分淡然。“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一个班组的力量也是有限的,企业的强大生命力必须依靠全员创新。”胡克涛坦言,“我当年学艺找不到师傅,吃了不少苦头,现在想让年轻人少走弯路。”
2013年,胡克涛创新工作室挂牌成立。作为工作室带头人,他带徒传技,定期开设“车间课堂”。他带领技术人员制定技改方案,组织开展岗位练兵、技能竞赛、成果转化等活动。
“我师傅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一股不服输的劲。严谨扎实、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已经融入他的血液。”胡克涛的徒弟许明说,在师傅的引导下,身边越来越多的年轻技工热衷学技术、练技能。
截至目前,胡克涛利用工作室平台已经培养出20余名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他们在关键岗位承担重要任务。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