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宛松
在2024网上群众工作大会上,“政绩观”文艺演讲环节以艺术烛照初心使命,大会播放的视频中,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三位优秀共产党员的足迹穿越时空,与当代党员干部的奋斗图景交相辉映。这场跨越60年的精神共鸣,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政绩观”的传承脉络。而这股精神力量的现实映照,正是始于2012年那场激浊扬清的作风之变。经过十三载躬耕笃行,中央八项规定持续改变中国。这场跨越时空的作风接力,既是管党治党规律的深刻把握,更是我们党始终走好群众路线的庄严宣示。
政绩观校准作风建设初心坐标。从锤炼作风到校准政绩观,从政绩观重塑到践行群众路线,这条环环相扣的治理链条,标注着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实践刻度。作风建设是根基,决定着党员干部能否保持政治本色;政绩观是航标,指引着为官从政的价值取向;群众路线是纽带,将前两者熔铸为“人民至上”的实践品格。以作风建设破除“文山会海”“指尖形式主义”,将干部从“事务主义”泥淖中解放;以政绩观校准“潜绩”与“显绩”的天平,杜绝“重显绩轻潜绩”的短视思维;更以群众路线织密“民情雷达”,通过“民情恳谈会”“院坝协商会”等机制,让干群交流从“键对键”走向“面对面”。唯有把为民初心化作破除形式主义的利剑、化作解决民生难题的实招,作风建设才能真正触及灵魂,政绩观才能校准方向。
民声数据映照作风建设晴雨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不是简单的纪律重申,而是对初心使命的再叩问、对群众立场的再校准。这些年,我们从各地区各部门走好群众路线上,能看到很多基层干部作风变化,“领导留言板”上跳动的数据,恰如作风建设的时代镜像。日均万件群众留言构成多维度的作风“体检报告”,党员干部从群众诉求的“大数据”里读懂民心所向,从历史遗留问题的“硬骨头”中检验担当成色。这种转变让作风建设成果既体现于机关文风的精简务实,也彰显于老旧小区加装的电梯、农民工工资到账的短信、乡镇卫生院新增的药品目录里。当群众留言的“问题清单”转化为干部的“履职清单”,再升华为制度的“长效保障”,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便在实践中完成了从纪律约束到价值引领的升华。
数字赋能重塑作风建设新形态。群众工作随着新技术应用已悄然换上新“面孔”。过去老百姓要“跑部门、递材料”才能反映的问题,如今通过政务服务平台“动动手”“动动嘴”就能促成解决,搞不定的还有“领导留言板”直达决策者。在下情上达的方式方法上,各类AI应用也在飞速演进。改变的是服务方式,坚守的始终是为民初心。这些创新实践表明,数字时代的群众路线不仅仅是技术叠加,而是有温度的服务升级,党员干部俯身倾听的姿态、与群众心心相印的温度始终如一。这种“形”变而“神”守的辩证法,正是作风建设最生动的注脚——技术工具与时俱进,为民情怀永远在线。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为民服务的坐标永不偏移;治理工具因时而变,但“人民至上”的价值刻度历久弥新。当每件群众问题都能得到暖心回应,当每次急难愁盼都能转化为治理突破,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工作方法的迭代升级,更是中国共产党人“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价值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