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论是否存在地缘政治因素,中国香港的高等院校都很有吸引力。包括国际化、多元化的教学环境,以及两文三语的优势,吸引众多海外学生”
4月26日,中国香港特区教育局局长蔡若莲在谈及留学生教育政策时指出:随着美国收紧学生签证,中国香港学生去美国留学的数字有下降趋势,中国内地学生申请来港的数字则在增加。此外,“香港的高校会考虑在美国因学生签证续期受影响的学生,欢迎他们来到香港继续学业”。
此番表态的背景,是美国政府近日不断收紧外国留学生合法身份,同时取消该国多家大专院校国际学生、教职员工和研究人员的签证。以撤销外国学生签证为例,据美国高等教育新闻媒体Inside Higher Ed透露:美国国务院已改变超过1700名外国学生和近期毕业生的居留权,涉及全美250多所院校,包括来自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
随着近年来中美关系日趋紧张,中国内地学生赴美留学人数逐渐下降。但因基数较大,目前相关在美留学生人数仍然较多。受前述环境变化影响的几率,亦被认为较大。
部分未能毕业的学生离美后开始转到中国香港继续求学。“有海外学生家长安排子女转到中国香港留学。”蔡若莲指出,“中国香港高校则凭借国际化、多元化的教学环境,以及两文三语的优势,吸引众多海外学生。自八大院校非本地生限额放宽至40%后,相关招生数量大幅上升,显示国际学生对中国香港教育的需求旺盛”“无论是否存在地缘政治因素,香港的高等院校都很有吸引力”。
与之相关的,则是中国香港特区的多家高校暂时没有出现因政治问题影响学术交流的个案。中国香港、中国内地及海外的教职员数量,则维持433左右的比例,“在未来10年均不会有太大转变”。
这一较为稳定的高等教育生态,对中国内地等非本地学生的吸引力仍在持续增加。按照中国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教资会)提交给香港立法会特别财委会的文件显示:2024/25学年,教资会资助课程的非本地学生人数为26631人,较2023/24学年的23098人增加3533人,增幅超过一成半。其中,大多数学生来自中国内地。
再以《财经》记者查询到的香港大学相关数据为例:在2023/2024学年度,该校有16794名新生入学,包括本科生4638人,修课式研究生11067人,以及研究式研究生1089人。在这些新入学的学生中,非香港本地学生占到了60.7%。非本地生源包括中国内地、亚洲其他国家、澳大利亚与新西兰、欧洲、北美以及南美和非洲等众多地区。
在该校的这些非本地学生当中,来自中国内地的学生数量最多,在所有非本地生中占了84.3%。具体到本科阶段,来自中国内地学生的数量达到3180人,占非本地本科生的63.4%,较上一年的59.6%提升,显示出明显增长趋势。
横向比较而言,香港立法会相关文件资料则显示:当地有一半自资院校超收中国内地学生,其中珠海学院的内地生占比达62.6%,其次为23.5%的职训局及23.3%的树仁大学。
2025学年新学年开始时,各方预计非本地生的增幅仍会更高。这一方面与前述外部环境因素有关;另一方面,中国香港特区近年来不断落地实施的发展国际教育枢纽政策,也被认为将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从政策层面来看:2023年,香港特区政府行政长官李家超在其当年的《施政报告》中提出:为将中国香港建设成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从2024/2025学年起,由香港特区政府资助的专上院校非本地学生限额将提升一倍,即从20%提升至40%。
在此基础上,李家超在2024年则提出:中国香港特区会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留学香港”品牌,内容包括争取举办国际教育年会及展览,推动当地各类高校与海外院校合作交流,通过奖学金等方式吸引更多境外,尤其是东盟及“一带一路”国家学生来港升学。
以由香港特区政府成立的“一带一路”奖学金为例:其主旨是吸引更多非本地生来港读书。经再次注资10亿港元后,其名额已由100人增至150人。目前已有来自49个国家和地区的680个学生通过该奖学金赴港读书。
前述当地部分高校的相关学生数量增长,被普遍认为与此类政策的积极落地有关。据前述教资会了解:2024/2025学年修读教资会资助学士学位课程的非本地学生人数,已增至超过17000人,相当于本地学额约23%。
随着非本地学生数字不断增加,蔡若莲也同时强调:希望香港的各大高校能循序渐进,避免配套设施尚未满足便收取大量非本地生,不应因人数增加而影响学生留学体验和学校教学素质。
按照她透露的最新数字:为避免配套不足影响学生学习体验,中国香港计划未来数年持续增加宿舍床位(宿位)。预计到2027年至2028年,当地将新增约1.3万个宿位。在此基础上,为满足非本地生的住宿等需求,中国香港也将开始探讨公私合营模式解决学生住宿问题。
责编 | 要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