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第一太平戴维斯刘蔚海:广交会的持续火爆释放多重积极信号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4 12:40:00    

在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如潮的人流中,第137届广交会第二期火热启动。作为中国外贸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广交会第一期以“先进制造”为主题,在复杂国际经贸环境下交出了亮眼答卷:截至闭幕当日,到会境外采购商达148585人,覆盖全球216个国家和地区,较第135届同期增长20.2%。

在美国升级对华贸易限制的背景下,“中国第一展”仍然展现出逆势突围的强劲韧性。第二期开幕两天,展馆内依旧商贾云集。值得关注的是,多个同样遭受美国单边关税施压的国家,正通过深化与中国企业的合作,共同演绎着“得道者多助”的故事。

在此背景下,记者专访第一太平戴维斯广州董事总经理暨华南区副董事长刘蔚海。

羊城晚报:在国际政治格局、国际贸易版图深刻变革的当下,广交会依然火热,您觉得这背后释放的是什么样的信号?

刘蔚海:中国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在逆全球化浪潮中,中国通过广交会等平台主动扩大国际合作,表明“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例如,本届广交会第一期就吸引了全球216个国家和地区采购商,境外客商数量同比增长20.2%,印证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市场与供应链的信任。

全球产业链重构中的中国角色。尽管美国加码贸易限制,但中国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升级(如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新三样”产品、服务机器人等)持续巩固“不可替代性”。外商如卢旺达采购商明确表示“中国供应链不可替代”,并转向更高端商品合作,这体现了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从“成本竞争”向“创新驱动”的跃升。

中英及多边合作共赢的实践。英国商业贸易部官员指出中英商贸活跃增长,广交会成为深化合作的桥梁。中国通过创新开放交易会(如消博会、广交会)为国际企业提供对接中国市场的通道,强化了“全球市场共享者”的定位。

羊城晚报:今年广交会除了吸引外贸客商以外,还专门举行了外贸优品中国行的一系列活动助力外贸转内销,您觉得这未来外贸转内销会是什么样的趋势?

刘蔚海:内外贸一体化不是应急策略,更是消费升级与产业转型的必然路径,将重构国内商业生态与空间需求。

消费升级与品质需求的倒逼效应。外贸商品普遍遵循国际标准,其高性价比和品质优势(如食品原料安全、家电耐用性)将冲击国内市场的同质化竞争,形成“鲶鱼效应”。例如,宁波外贸企业通过电商平台快速对接国内渠道,以出口品质抢占内需份额,推动消费品类扩容与标准提升。

平台经济赋能与渠道革新。京东、阿里等平台通过“半托管”模式、AI工具和流量扶持,降低了外贸企业内销的运营门槛。美团闪购等本地化渠道则通过“即时零售”打通“最后一公里”,形成“线上+线下+供应链”的立体网络,加速外贸商品触达下沉市场。

商业地产的价值链重塑,内销扩张催生新型空间需求。例如仓储物流方面,高标仓智能化改造(如京东亚洲一号仓)需求激增,南沙保税区冷链物流面积同比增长30%,支撑生鲜电商快速发展。零售场景方面,外贸优品主题街区(如广州天河城跨境电商专区)成为城市商业新IP,通过“体验+即时零售”模式激活存量商业。

羊城晚报:今年广交会首次设立了服务机器人专区,并且吸引了大量的外国客商。作为一个观察的切片,您可否和我们分析一下未来这些以科技含量为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是否会成为中国外贸突围的关键?

刘蔚海:以服务机器人为代表的科技产品将成为中国外贸突围的关键抓手。

技术驱动的高附加值优势。本届广交会首设服务机器人专区,46家企业展出人形机器人、医疗手术机器人等产品,外商评价“技术领先且性价比突出”。这类产品通过技术创新突破传统贸易壁垒,例如极飞科技的农业无人机已覆盖70国,契合全球智慧农业需求。

对抗关税壁垒的“软实力”。高附加值科技产品受关税冲击较小,且中国在新能源、AI等领域的全产业链优势(如魔法原子机器人核心部件自研率90%)可降低外部风险。此外,人民币国际化加速进一步支持科技企业出海。

全球供应链重构中的主动权。美国试图通过关税重塑供应链,但中国“智能制造+绿色技术”的输出正在重塑全球分工。未来,以技术标准输出(如移动云与机器人企业的算力合作)将增强中国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

文|记者 孙绮曼

图|受访者提供

编辑:董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