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三节 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
乙 酸
一、教学内容分析
https://www.shimengyuan.com/nianji/2434.html
1.教材编写分析
https://www.renjiaoshe.com/jiaocai/1155.html
有机物与无机物相比,在组成、结构、性质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人们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理论、方法、程序也自成系统,鲁科版必修二教材中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的设置保证了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主要以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应用等为核心内容。第三章第三节《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以生活中的饮食酒和醋引入。本节课是第三节的第二课时,介绍有机物之一——乙酸。乙酸来自于生活,从饮食中发现和学习几种重要的烃的衍生物,于新知学习中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关系。在教学设计上,充分贯穿化学学习“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思想,使化学服务于生活,让生活更美好。
教材从“乙酸是食醋的主要成分”引出乙酸在生活中的常见用途,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可以轻松掌握乙酸的物理性质。教材通过展示乙酸分子的填充模型,对比介绍乙酸的组成和结构,并指出“乙酸分子中含有-COOH原子团,这个原子团称为羧基”。通过“活动 探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乙酸的酸性,并比较醋酸与碳酸的酸性强弱,引导学生“迁移 应用“——书写生活中用醋除去水壶内壁上的水垢的相关化学方程式。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客观地收集、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并通过分析、归纳、推理,得出合理的结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和“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学科素养。接下来,教材再次从生活中“粮食酿造的酒会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而变得更醇香”引入,揭开“有香味的酯”的神秘面纱,并通过乙醇与乙酸酯化反应的实验观察和思考,分析酯化反应的条件、特点、实验注意事项等,让学生认识化学变化有一定的限度,也是可以调控的,让学生简单感知“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最后简单介绍酯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认识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2.教材的内容前后关系、地位
本章教材内容编排采用“生活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思想。例如,第一节从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开始“认识有机化合物”,第二节从“石油和煤”中介绍“重要的烃”类物质乙烯和苯;第三节则是从学生习以为常的“饮食中”介绍乙醇和乙酸;最后一节以“塑料橡胶纤维”结束整个有机物的性质、结构和应用的学习。
这样的体系构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水平,从生产生活实际出发,教材提供丰富的素材,由简到繁、由点到面,逐步完善学生的认识角度、提升认识深度,并逐步形成相应的认识思路。本节内容是学生接触的第二类烃的含氧衍生物,按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顺序,依据教学进程,可以设计、组织学生在真实问题情景中开展交流讨论、实验探究、资料阅读和问题解决等学习活动。通过学生、师生间的交流、合作和协同学习,达成学习目标,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3. 教材素材处理说明(文字、图表等)
“结构决定性质”是有机化学学科的核心思想,认识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关系,掌握通过结构预测性质、通过性质判断结构的方法对学习有机化学至关重要。教材对这种学科核心思想及方法的相关内容(乙酸的结构、性质等)以素材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得学生对乙酸的认识具有可操作性。比如: 学生可以仿照教材图3-3-5乙酸分子的填充模型,自行拼接乙酸的球棍模型,学生通过拼接的过程理解乙酸的结构,特别是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学生通过“活动探究“,小组分组讨论并用实验验证乙酸的酸性,加深巩固理解乙酸的酸性;学生验证乙酸酸性的相对强弱后,可“迁移应用“到图3-3-6,生活中用醋除去水壶内壁上的水垢的原理,并落实书写化学方程式;图3-3-7以及“观察 思考“是关于酯化反应实验的内容,学生可以通过思考和讨论,理论分析实验。教材的素材从宏观现象、微观分析和符号表征三个方面,引导学生相互联系并完整地认识乙酸及其性质,并在学习和应用知识中,培养交流合作意识,从化学视角分析生产、生活中有关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
1. 知识技能方面
本课时的授课对象是高中初入学,初次系统学习有机物的学生。他们对于有机物的类别、结构和性质分析还处于模糊阶段,因此从生活当中引入有机物知识,有助于学生更直观的认识、感受有机物。
2. 过程方法及心理方面
乙酸是化学用语,在生活中我们将乙酸称之为“醋”或“醋酸”。让学生从嗅觉、触觉、味觉等感官上了解乙酸,对比饮食中的醋,从而加深对乙酸知识的理解。从化学认知角度,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拼接模型、实验验证等方法,培养观察和动手能力,认识乙酸的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采取循行渐近的教学方式,学生自然会加深对乙酸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确定及说明
针对大部分学生对于生活中涉及到的化学知识无法理论与实践联合起来,而此节内容又与生活中的知识息息相关,故为了能让学生们能更好的将生活中的一些常识问题与学习的知识联合起来,锻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形成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而设计了本次内容。把握“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某类有机物具有的主要化学性质,还应使学生能够从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有机化学反应规律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为什么这类物质有这样的性质,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有机化学学习的规律性,最终达到能够分析结构、预测性质的认识目标。但达到这样的认识水平和深度是需要有层次划分和一个渐进的过程,本节课的活动设计充分体现了这种认识深度的层级性和渐进性。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 联系生活经验,从宏观入手,通过微观分析和符号表达,认识乙酸的分子
结构;
2. 通过实验验证,分析说明乙酸的酸性及其相对强弱;
3. 能从宏观现象入手深入到本质,认识酯化反应的原理;
4. 综合应用乙酸的化学性质,分析解释生活中特别是饮食中的化学现象。
综上,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了解有机物与日常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并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基本设计
活动组织:
1. 展示课前收集的关于“生活中的酸”的资料,了解有机酸在生活中的存在
和特点;
2. 了解、学习简单的乙酸组成结构的特点,用原子模型动手拼接乙酸的球棍
模型,从而认识乙酸分子的结构特点;
3. 运用探究学习和问题解决的学习方式,实验探究乙酸的酸性及其相对强弱;
4. 学生在实际问题的情景中,通过材料推测酯化反应的断键原理;
5. 运用乙酸类的结构性质知识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核心问题设计:
1. 如何验证乙酸的酸性及其与碳酸的相对强弱?
2. 如何理解酯化反应的断键原理?
学生活动设计及说明:
1. 展示课前收集的关于“生活中的酸”的资料:丰富学生的视野,引发学生
的兴趣并锻炼学生的能力;
2. 动手拼接乙酸的球棍模型:用体验的方法更加直观地认识乙酸分子的结构,
使“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相融合;
3. 实验探究乙酸的酸性及其相对强弱:用科学探究精神研究物质;
4. 通过材料推测酯化反应的断键原理:锻炼学生分析素材、理解信息能力;
5. 观察酯化反应实验: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观察实验,记录实验,
并能提出问题,提高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提高学习研究能力,理解科学
的本质。
媒体设计:智慧平板、分子球棍模型、各种化学试剂及仪器。
基本环节:
【学习目标】
1. 通过课前阅读教材、自主学习,认识羧酸,了解羧酸的用途;
2. 通过模仿拼接,了解乙酸的结构特点;
3.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
【学习重难点】
乙酸的酸性及强弱判断、发生酯化反应原理。
【学习过程】
【活动一 自主学习 初步了解生活中的乙酸】2min
【过渡】通过闻饮食中的“醋“与实验室的”乙酸“气味,我们发现了它们不是完全一样的物质。今天我们就从化学的角度重新认识醋中的主要成分”乙酸“。首先从微观结构分析。
【活动二 观察动手 科学认识乙酸的结构】5min
【过渡】乙酸的结构中存在-COOH的原子团,我们称为“羧基”。对比之前学的乙醇的结构,CH3CH2OH,可以看成是“乙基”和“羟基”组成。同理,乙酸分子也可以看成是“甲基”和“羧基”组成。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乙醇的典型化学性质都与“羟基”有密切关系,那么今天所学的乙酸的化学性质时候也与“羧基”有关系呢?
【活动三 认识乙酸的化学性质】30min
【过渡】综上我们可以看出,乙酸的化学性质与羧基密切相关,因此有机物的结构决定了其化学性质。请同学们小结本课所学内容并快速完成平板上的“当堂检测”。
【活动四 课堂小结和延伸 极速反馈 】5min
如何制作糯米酒? 鲁科版选修P95
【板书设计】
三、化学性质
1、酸的通性,酸性比碳酸强
2、酯化反应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生活中、饮食中引出乙酸,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了解其物理性质,通过对比乙酸填充模型,小组合作动手拼接球棍模型,加深羧基碳成键方式的理解。接下来,类比乙醇的化学性质与其结构中“羟基”的关系,推测乙酸的化学性质与其结构中“羧基”的关系,进入乙酸化学性质的学习。此时,又从生活中“醋可以除水垢”的实例,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乙酸的酸性,并落实相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小结乙酸的酸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从生活中另一实例“鱼类的烹调”引出酯化反应,学生观察思考演示实验,共同分析酯化反应的原理,再借助教师提供的信息得到最终的结论。最后,通过平板及时反馈,当堂查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本节课也较好地利用了智慧课堂的理念和技术手段,教师和学生在同一个网络环境中共同求知、探索,充分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更加热情地投入化学学习过程中。不足之处:学生也可参与微课的录制,可进行课前或课后的家庭小实验录制,便于分享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