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孩童视角的绿水青山,传递自然之美与乡村之韵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11:30:00    

“故乡丰富多彩的大地景观,是我记忆中的宝贵珍藏,也是最重要的写作资源。”10日,《米仓山下一块田》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该书作者李姗姗如是感慨。

《米仓山下一块田》再现了上世纪市场化经济初期川北山乡深处的风貌民情,以一块田地的景观变化折射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发展进程。作品是对乡土童年的重构,还原了生命的本真状态,充盈着哲思。作品提醒身处数字化时代也多关注乡土和自然,在鲜活的生活里探寻个体成长之路。这部充满诗意与温情的生态散文集,以独特视角和细腻笔触展现了川北乡村的四季风物,描绘了儿童心灵成长的轨迹。

以季节为序,作品分“春播”“夏花”“秋收”“冬藏”四部分,通过第一人称视角记录孩子眼中的绿水青山,反映了乡村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业内评价,本书是对乡村生活、自然生态和传统文化的深情致敬,以文学形式诠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感受自然之美、乡村之韵和文化之魂。

“作品表现四季轮转间乡土儿童的成长历程,书页间蕴含的细腻亲情、浓厚乡情感人至深,主人公热爱劳动、乐于助人、亲和友善的品质能传递给读者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会润物细无声塑造向善向美的价值观。”中国作协副主席吴义勤表示,《米仓山下一块田》犹如作者献给家乡的抒情小夜曲。

《米仓山下一块田》以散发着泥土芬芳的笔触,描绘出陌生又亲切的田园景象。“那既是作者个人的精神原乡,也通过对那山、那水、那人的回望,唤醒我们内心深处人性与自然相融相依的美好时光。”重庆市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何浩谈到,散文集以孩童视角深情书写守望相助、敦亲睦邻的淳朴乡风,融入二十四节气的农作智慧与天人合一的生存哲学,文学意象串联起岁月、亲情、记忆和故乡,呈现了大地的美、勤劳的人、温暖的爱和勇敢的心。

作品文风真诚自然,在散文中注入了小说笔法和童话笔法,是新时代儿童散文的跨文体探索。《人民文学》原主编、评论家施战军谈到,作者用明敏笔触绘出一方天地中的时光之诗、田野之美、生命之恋。山峦起伏一般的书籍外封立体设计别出心裁,细节刻画过目不忘。如“火笑”一词,形象模拟出火柴划出之后发出的声音,又喻指乡村所有生命形态充满笑意。“劳动哲学是作品的底色,犹如无形的地核一样存在。乡里亲情、伙伴友情,最后都归为万物共情和作者心底的真情。”

“作者在城乡二元结构中寻得诗意的平衡,既未粉饰乡村生活的艰辛,也未回避成长的困境,让成长的伤痛在大自然的抚慰下得以升华。”重庆出版社总经理高岭评价,《米仓山下一块田》写就人类与土地跨越时空的原始对话,蕴藏着城市化浪潮下乡村儿童特有的生命律动,打开了一扇同自然和文学深度对话的大门,引领读者走进人类耕种时光,领略乡村、田园的美丽,热爱敬畏大自然。

原标题:《记录孩童视角的绿水青山,传递自然之美与乡村之韵》

栏目主编:李婷

来源:作者:文汇报 许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