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产业绘就君山“鱼米之乡”新画卷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7 09:40:00    

文/岳阳晚报全媒体记者 袁硕望 通讯员 李罗求 图/何树林

“湖广熟,天下足。”在长江与洞庭湖相拥的生态腹地,岳阳市君山区如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其间。

紧扣“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时代命题,君山区以禁捕退渔为转型支点,将生态禀赋转化为产业动能,在洞庭之滨勾勒出“鱼米之乡”的绿色新篇——32万亩水稻田孕育出超15万吨年粮食产量,20万亩养殖水域滋养着30余种淡水鱼与湖鲜产品。一幅“水清岸绿、粮丰业兴、民富人和”的新时代乡村振兴画卷正铺展开来。


授人以“渔”:打造君山智慧渔业金水乡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自长江十年禁渔号角吹响以来,君山区以“共抓大保护”为使命,在推进退捕渔民转产转业的时代课题中,书写出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双赢的精彩篇章。

为确保上岸渔民不发生系统性返贫,君山区落实渔民上岸长效保障与长远发展措施,引导渔民向稻虾轮作、鱼虾养殖与加工等领域转型,昔日“江上打渔人”如今变身“养鱼能手”“致富先锋”。

六门闸生态渔村的刘晓云,正是这一转型浪潮中的典型代表。她在生态渔村开起店铺,制作风干鱼。在社区帮助下,她的生意越做越大,不仅自己增收致富,还带动了其他退捕渔民就业。

随着“六门闸风干鱼”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社区通过成立产业协会、统一工艺标准、拓展电商渠道,推动这一特色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如今,十里晒鱼长廊银光熠熠,年加工风干鱼近3000吨,年产值突破2亿元,带动200余户渔民就业,人均年增收超4万元。

上岸渔民还有一部分投入到了养殖行业之中。曾经,传统渔业模式存在诸多难点,如融资难贵慢、购销渠道利润低、品种跟风增产不增收、没有保险靠天养鱼等,严重制约了发展。

为此,君山区政府和相关部门大力引进工商银行、平安产险、正虹饲料、海吉星市场等市场主体,在高质量发展的旗帜下,共同构建渔业新质生产力,成功打造君山水产生态圈。

一笔贷款解决融资难,一张保单化解意外风险,一份饲料合同实现集采降本,一批养殖订单稳定销售,一份科技服务协议带来科技赋能效益。2024年11月27日,央视用时7分钟专题报道君山区“智慧渔业金水乡”模式,君山水产生态圈成为乡村振兴领域极具示范价值的招商引资案例。

养殖户刘金波的经历堪称君山水产生态圈效能的典型缩影。2024年春节前夕,他的25万斤存塘鲈鱼因市场价格暴跌,面临70万元亏损。屋漏偏逢连夜雨,年关将至又遇到了资金链断裂,刘金波一度陷入绝境。

就在这时,他加入了君山区水产生态圈。一周时间内顺利拿到50万元贷款,得以捂盘继续养殖。2024年4月份开始,鱼价节节攀升,刘金波逐步出鱼,鲈鱼销售均价达到17元/斤,他扭亏为盈赚了近150万元。除此之外,刘金波投保2万元购买平安水产保险,因连续阴雨天气导致鱼塘病害,大面积死鱼,他获得了18万元平安保险理赔。

“君山水产生态圈对我个人和家庭来说太重要了。过去,我四面受堵,很难发展。现在我养鱼资金不愁、意外有保险、饲料集采价格低、订单养殖价格好、科技让我足不出户用手机操作管理,我明显感觉自己有了当家作主的底气。”刘金波感慨,君山水产生态圈让渔民从“被动谋生”转向“主动经营”,成为真正有话语权的市场主体。

“稻”亦有道:君山稻米产业的破局与新生

当传统农业撞上生态保护红线,当“靠天吃饭”遭遇“转型阵痛”,君山区在32万亩水稻田里,以“守护好一江碧水”为初心,蹚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稻米产业革新之路。从土壤修复到碳汇经济,从粗放种植到智慧农业,君山以自然、规模、服务、营养等方面作切入口,让“湘米”在洞庭之滨焕发新生机。

自然之道。长江活水滋养的冲积平原,是君山稻米的“先天基因”。2014年,君山区成立湖南君山农垦集团,充分挖掘利用自然地理优势,因地制宜规划种植区域;成立君山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盘活农垦国有资源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建立君山土地数字管理体系,成立了君山湿地生态碳汇研究中心,建成全球首个淡水湿地修复碳汇项目,让生态保护成为产业增值的绿色引擎。

规模之道。手握11.98万亩集约化良田,叠加5万亩湘莲、6万亩芦苇产业,君山农垦集团是岳阳乃至湖南规模最大的土地资源权属主体,规模效益和规模效应得以发挥。

服务之道。“农民打工去,供销来种地!”2018年岳阳创建湖南供销改革示范市,君山区顺势而为,构建“1+5+N”区、镇、村三级供销服务网。从种子集采到无人机植保,从粮食烘干到电商销售,土地托管服务让农民“拎包种地”,小农户与大市场实现无缝衔接。

营养之道。当精米占据市场,君山区逆向掀起“留糠行动”。2011年成立君山区农业高科技服务中心,联合隆平粮社推出20余款糙米产品,保留营养成分的同时提升出品率。君山区用糙米重新定义餐桌,让“一日三餐,糙就健康”和“米中留糠,营养健康”教育引导主食营养新观念。

从长江禁捕的“生态抉择”到智慧渔业的“产业蝶变”,君山区用坚守与创新作答“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时代命题。当糙米香飘向全国餐桌,当风干鱼成为生态渔村的金色名片,这片土地证明:以水为脉、以绿为底,既能守住长江生态屏障,亦能蹚出“生态美”与“百姓富”的共生之路。

数说守护

●目前,岳阳市君山区水稻播种面积32万亩,粮食产量超过15万吨。养殖水面近20万亩,可养殖30余种淡水鱼与湖鲜产品。

●退捕上岸后,不少渔民成为“致富能手”。在君山区六门闸生态渔村,十里晒鱼长廊银光熠熠,年加工风干鱼近3000吨,年产值突破2亿元,带动200余户渔民就业,人均年增收超4万元。

●手握11.98万亩集约化良田,叠加5万亩湘莲、6万亩芦苇产业,2014年成立的湖南君山农垦集团是岳阳乃至湖南规模最大的土地资源权属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