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省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2025年工作要点》印发,今年安徽省将继续推动科技、产业、生态环境、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等合作,并实施一批一体化重大工程或项目。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工作要点,既是一张“任务表”“路线图”,也是一份年度的“一体化操作手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正是在一条条要点的执行中得到落细落实,持续强化着长三角作为经济压舱石、发展动力源、改革试验田的地位。
联合江苏省成立苏皖轨道交通运营公司,实现苏皖跨省城际、市域铁路运营一体化;与沪苏浙共同探索建立长三角基础研究联合基金;遴选150名左右骨干教师、校长和管理干部参加长三角大中小学教师联合培训、交流研修;探索建立统一的长三角旅游服务规范;浙大二院安徽医院等加快建设……
一年又一年,长三角一体化就这样离每个人越来越近。
硬科创
创新,是安徽的基因和名片,也是长三角硬实力的强项。沪苏浙皖协同创新,可谓强强联合。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合作,是今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占据了要点的较大篇幅。比如围绕创新平台建设,安徽将在沪苏浙建设长三角科创飞地,着力发挥技术研发、产业孵化、种子发现、人才服务四大功能,充分链接上海等地科创资源,进一步提升安徽创新资源配置、集聚能力。
围绕创新要素的供给,安徽将与沪苏浙共同探索建立长三角基础研究联合基金,组织和支持优势力量联合开展产业目标导向明确的应用基础研究。此外,参与完善长三角科技创新券管理运行机制,推动滁州、马鞍山等市与沪苏浙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
值得关注的是,安徽今年还将研究制定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安徽中心组建方案,推动中心建设运行。加快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淮北分中心,推动组建华东理工大学科技成果淮南转化中心。
在产业创新方面,将支持安徽的整车企业与沪苏浙整车企业在换电车型开发、换电站共享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加强与沪苏浙未来产业领域合作,共同实施长三角“人工智能+”行动,建设骆岗公园超级场景中心,举办长三角新材料产业和未来产业大会等。
软链接
一体化发展机制,属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软链接,作用至关重要。
省际毗邻地区,是一体化合作的桥头堡。今年,安徽在支持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江宁—博望等新型功能区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还将推动符合条件的毗邻地区建设新型功能区,与苏浙谋划构建省际毗邻合作区。
沪苏浙结对帮扶皖北也将有升级版。今年,安徽将开展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2.0版政策研究,推动“松江—六安”等结对城市依托产业合作园区建立跨省域产业转移利益共享机制;积极承接上海一般制造等非核心功能,加快打造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升级版。
还有一则事关交通出行的大消息——根据工作要点,今年安徽将联合江苏省成立苏皖轨道交通运营公司,负责跨省轨道交通线路统一运营管理,实现苏皖跨省城际、市域铁路运营一体化。从目前来看,苏皖跨省轨道交通将立足于毗邻江苏的滁州和马鞍山部分地区。
围绕教育的合作交流,安徽今年将推进长三角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遴选150名左右骨干教师、校长和管理干部参加长三角大中小学教师联合培训、交流研修,支持安徽省属高校从沪苏浙引进高层次人才到校任教、兼职。
围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合作,将拓展长三角区域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应用场景,持续开展“居民服务‘一卡通’皖美‘约惠’长三角”惠民服务活动,面向长三角区域持卡人提供更多消费优惠服务。
大工程
一批一体化重大工程项目,已然成为长三角合作的重要节点。据了解,安徽今年将加快推进这些基础设施建设,让一体化链接更加便捷畅通。
“轨道上的长三角”继续提速建设。今年,安徽将推进宁马城际铁路建成通车,加快建设沿江高铁合肥经南京至上海段、宁芜扩能改造、阜阳至蒙城至宿州(淮北)铁路等项目,开工建设合新高铁泗县至宿迁段、合温铁路合池段等项目,持续推动宁杭二通道、蚌滁宁、池宣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长三角省际高速公路项目加快建设。今年,将建成徐淮阜高速,加快建设“南京—九江”高速安徽段等项目。新增2条长三角省际毗邻公交线路,规范省际公交线路管理。
共建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今年,将加快建设芜湖马鞍山江海联运枢纽,支持郑蒲港与上海港、南京龙潭港、合肥港加强联动合作,建成合肥东航码头工程、阜阳南照港(二期)工程,推进“滁河—清流河”航道整治工程、新安江航道综合整治提升工程建设,深化秦淮河安徽段航道整治项目前期工作。
值得关注的是,一批医疗合作项目将加快推进,更多安徽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沪苏浙大医院的诊疗服务。
今年,安徽将高质量建设运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推进复旦儿科医院安徽医院、上海六院安徽医院高质量稳定运营,加快浙大二院安徽医院、上海曙光医院安徽医院、上海仁济医院安徽医院、上海一院蚌埠医院等在建项目建设进度;推动上海曙光医院和淮南中医院合作。(记者 王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