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台!“湾区伶仃”号牛在哪?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1 21:18:00    

全球首台!“湾区伶仃”号牛在哪?

阳春三月,江门市新会区崖门镇田南村,威立雅海洋环境工业(广东)有限公司基地一片热火朝天,200多名工人围绕一个庞然大物忙碌着,它就是“湾区伶仃”号深远海养殖工船,3月25日正式命名后,将于近期下水调试,并在6月完成交付。

2024年4月,“湾区伶仃”号开工建造,是世界首例、国内首创的水体自然交换大型深远海养殖工船,由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造,珠海澳龙船艇科技有限公司建造总包,总投资约2.6亿元,有多个看点。

“你看到没有,它看上去像一艘船,两侧却是镂空的。”澳龙船艇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阳俊说,传统的养殖船,是用钢结构把养殖仓包围起来,里面的水如需要更换,要借助泵来做海水强制交换,“湾区伶仃”号则把钢结构换成了网衣,海水可以自由穿越养殖仓。

“所谓的水体自然交换,就是养殖水体在交换的时候,是通过洋流、海浪,不需要附加的设施,就能达到交换的目的。”珠海市海洋集团副总经理苏庆龙进一步解释说,水体自然交换有两大好处,一是不需要消耗能源,仅此一项,一年就可以节约3000万元到5000万元,第二是水自然交换相当于模拟野生的环境,养出来的鱼更接近野生。

养殖量大是“湾区伶仃”号的另外一大看点。据苏庆龙介绍,它总长155.8米,型宽44米,型深24.25米,设计吃水16米,最大养殖吃水20米,设有12个独立养殖舱,养殖水体达8万立方米,相当于32个奥运标准游泳池的水体量,年产能可达3000—5000吨,相当于陆地5000亩鱼塘的产量。

“你看这条船上面有一栋4层建筑,看上去像在船上又加了艘游艇。”苏庆龙说,这条船还可以实现渔旅融合,主甲板以下养鱼,上面可以开展休闲渔业,海洋科普、研学以及垂钓、水上运动等,丰富百姓的旅游需求,从而创新打造“渔业+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

“‘湾区伶仃’号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可移动。”阳俊说,跟其他桁架式深水养殖网箱不同,“湾区伶仃”号配备了两套推进器,用以驱动船舶前进,在台风季等恶劣天气下,可自主航行来避灾,“速度可以达4节以上,虽然不是很快,但足以能够应付在恶劣天气下,使鱼和船达到安全状态。”

在工船的主甲板上,记者见到两排巨大的“漏斗”,阳俊告诉记者,这是用于储料的装备,投产后,“湾区伶仃”号能实现精准投喂,“只要在操作室,轻轻按下按钮,就能一键式远程投喂饲料,结合AI的智慧洞察和大数据分析的精准决策等科技手段,对养殖鱼群进行科学喂养。

采写/脚本:南方+记者 黄进

摄影:南方+记者 张令

剪辑:南方+记者 龙达洋

统筹:彭琳

【作者】 黄进;张令;龙达洋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