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十二年岁月入江河:走进长江珍稀鱼类的“守护摇篮”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09:15:00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张春晓

2025年4月11日,重庆万州水产研究所大周基地人工鱼场,基地负责人傅秋民乘船查看人工鱼巢里野生鱼类的产卵情况。记者 张春晓 摄

2025年是长江十年禁渔的第五年,早在十二年前的2013年,重庆万州水产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们,就开始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扎根长江上游的这片鱼类“摇篮”,呵护着以胭脂鱼和长江鲟为代表的数十种长江珍稀鱼类生灵。

2025年4月11日,重庆万州水产研究所大周基地人工鱼场,基地负责人傅秋民在网箱上巡查。记者 张春晓 摄

2025年4月11日,重庆万州水产研究所大周基地人工鱼场,基地负责人傅秋民在网箱边测量水温数据。记者 张春晓 摄

2025年4月11日,重庆万州水产研究所大周基地人工鱼场,基地负责人傅秋民在网箱边记录水温数据。记者 张春晓 摄

2025年4月11日,重庆万州水产研究所大周基地人工鱼场,50多岁的基地负责人傅秋民从基地建成便一直在此坚守,简陋的条件也加重了病痛对他的折磨。记者 张春晓 摄

在万州大周镇长江支流的一处河口,重庆万州水产研究所大周基地人工鱼场的数十个网箱安静地漂浮在碧波上,网箱中,繁育着22种长江珍稀鱼类成鱼及种鱼。依靠当地优异的水域条件,从30多公里外的万州水产研究所双河口试验场繁育出的胭脂鱼、长江鲟等多种长江珍稀鱼类成鱼,在这里的原生环境中茁壮成长,为这些美丽的生灵留存着优质的“火种”。

2025年4月11日,重庆万州水产研究所大周基地人工鱼场,基地负责人傅秋民乘船查看旁边人工鱼巢里野生鱼类的产卵情况。记者 张春晓 摄

2025年4月11日,重庆万州水产研究所大周基地人工鱼场,基地负责人傅秋民划着小船沿网箱边缘检查,确保不出现破损。记者 张春晓 摄

2025年4月11日,重庆万州水产研究所大周基地人工鱼场,万州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的队员们在清点胭脂鱼种鱼数量。记者 张春晓 摄

2025年4月11日,重庆万州水产研究所大周基地人工鱼场网箱中的胭脂鱼和长江鲟。记者 张春晓 摄

2025年4月11日,重庆万州水产研究所大周基地人工鱼场,显微镜下健康的胭脂鱼鱼鳞。记者 张春晓 摄

2025年4月11日,重庆万州区水产研究所双河口科研试验场,副所长颜忠正在观察玻璃缸中的白甲鱼。记者 张春晓 摄

2025年4月11日,重庆万州水产研究所大周基地人工鱼场,工作人员正在给胭脂鱼鱼鳃进行取样检验。记者 张春晓 摄

2025年4月11日,重庆万州水产研究所大周基地人工鱼场,用于检验寄生虫情况的胭脂鱼鱼鳃样本。记者 张春晓 摄

2025年4月11日,重庆万州水产研究所大周基地人工鱼场,基地负责人傅秋民在显微镜前对胭脂鱼鱼鳃样本进行检验。记者 张春晓 摄

十二年酷暑严寒,岁月入江河,只争朝夕。从当年科研人员们在江边为没有专用饲料的鱼儿们挖蚯蚓,到如今多种珍稀鱼类的繁育技术逐渐走向成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的重要讲话精神,需要的也许是一个又一个十二年的努力。岁月为舟、初心为锚,俯身呵护的涟漪,终将在时光中化为壮阔的波涛!

2025年4月11日,重庆万州区水产研究所双河口科研试验场,孵化箱中的鱼卵在水流的带动下轻柔地旋转,以模拟自然环境,保障条件满足鱼卵孵化所需。记者 张春晓 摄

2025年4月11日,重庆万州区水产研究所双河口科研试验场,科研人员在查看孵化箱中鱼卵的情况。记者 张春晓 摄

2025年4月11日,重庆万州区水产研究所双河口科研试验场,培养皿中刚孵化出来的胭脂鱼鱼苗,这种大小的鱼苗俗称“水花”。记者 张春晓 摄

2025年4月11日,重庆万州区水产研究所双河口科研试验场,研究所科研组组长王飞在观察鱼苗的生长情况。记者 张春晓 摄

2025年4月11日,重庆万州区水产研究所双河口科研试验场标本室,科研人员在观察鱼类标本。记者 张春晓 摄

2025年4月11日,重庆万州区水产研究所双河口科研试验场的户外鱼塘,是多种珍稀鱼类的“摇篮”。记者 张春晓 摄

2025年4月11日,重庆万州区水产研究所双河口科研试验场的室外鱼塘里,胭脂鱼鱼苗正在欢快地进食水中的轮虫,这也是鱼苗的开口粮。记者 张春晓 摄

2025年4月11日,重庆万州区水产研究所双河口科研试验场,研究所科研组组长王飞在塘中取样,用以观察轮虫数量,当达到标准时才能将鱼苗移入塘中饲养。记者 张春晓 摄

2025年4月11日,重庆万州区水产研究所双河口科研试验场,科研人员给塘里的胭脂鱼种鱼喂食。记者 张春晓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