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一线都承载着民族交融故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09:53:00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打造民族手工业品牌:

“一针一线都承载着民族交融故事”

3月25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金石交”民族手工业融创品牌推介会,展示了这一边疆旗县如何以“非遗+文物”为核心创意,打造民族手工业品牌,带动各族群众增收致富的生动实践。

传统技艺的现代新生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积极响应国家民委关于民族手工业品牌培育提升行动的号召,以品牌化、时尚化、工匠化为引领,将非遗与现代时尚设计相结合,推出了乌拉特铜银器、乌拉特刺绣、乌拉特服饰等具有地方辨识度和市场竞争力的系列非遗产品。

“金石交”之名,寓意各民族的深厚情谊如金石般坚不可摧。巴彦淖尔市政协主席、市委宣传部部长贺连辉表示:“我们打造的‘金石交’民族手工业融创品牌,走出了一条‘文旅融合促发展、民族团结共繁荣’之路。”

非遗技艺是“金石交”品牌的灵魂。乌拉特中旗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铜银器制作、刺绣、玉石镶嵌等传统工艺代代相传。在品牌打造过程中,当地将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科技深度融合,让老手艺焕发新活力。

在活动现场,乌拉特铜银器制作技艺传承人庄俊向记者介绍了一枚银质挂件,其造型源自草原图腾,兼具装饰与收纳功能,月销量突破6万元,是备受市场青睐的爆款产品。庄俊说:“这次带来的铜银器作品,既保留了北疆文化的厚重感,又以简洁流畅的线条和多功能设计贴合现代审美。”

推荐会现场

在推介会现场,乌拉特刺绣传承人娜仁高娃的“融·景”系列饰品也很受关注。“我们将传统刺绣与玛瑙、金属结合,一针一线都承载着各民族交融的故事。佩戴这些绣品,就是让文化符号‘行走’起来。”娜仁高娃自豪地说。

“我们以非遗为纽带,让各族群众在产业链上互嵌式发展。”拉特中旗旗委副书记、旗长孙志春介绍,为提升非遗传承人的创新能力,乌拉特中旗定期举办手工技艺培训班,邀请专家指导设计研发。目前,80余名国家级、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已培养272名农牧民学徒,带动90多户450余人就业,实现了“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的转化。

千年文明的当代共鸣

“我们的产品是‘非遗+文物’的结合。”乌拉特中旗传统手工艺协会负责人白玉龙表示。依托内蒙古师范大学等高校授权的93件国宝文物数字版权,品牌团队开发出乌拉特服饰、玉石镶嵌、龙纹摆件等9类500余种产品。2024年深圳文博会上,“金石交”金马吊坠、龙纹摆件等斩获200万元订单;同年举办的“金石交”文创大赛吸引来自全国12个省市的2192件作品参赛,8件金奖作品更彰显了品牌的艺术高度与市场潜力。

为扩大影响力,乌拉特中旗已建成“金石交”艺术馆,并上线文化资源数据库,实现线上线下联动销售。这一举措不仅为大学生返乡创业提供了平台,更让草原文化通过电商“走出去”,年销售额突破3200万元。

“金石交”品牌以非遗为根、文物为脉、创新为翼,不仅带动了边境地区经济发展,更通过一件件文创产品,让中华文化认同深入人心。正如白玉龙所言:“‘金石交’是各民族情谊的象征,我们用它讲述团结的故事,也用它创造美好的生活。”

“未来,乌拉特中旗将持续深挖非遗与文物资源,推出更多融合多元文化的非遗产品。”孙志春直言,要努力让“金石交”成为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的世界名片,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各民族共同富裕提供“有形、有感、有效”的实践路径。(本报记者 刘源隆 文/图)

来源: 中国文化报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