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准给足”提高政策实效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5 06:46:00    

来源:经济日报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出台实施政策要能早则早、宁早勿晚,与各种不确定性抢时间,看准了就一次性给足,提高政策实效”。这段“接地气”的表述,既释放出决策层面应对风险挑战主动作为的强烈信号,也将考验执行层面把握政策的能力和水平。

提高政策实效,需防止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上下一般粗”的机械执行,大而化之地用文件落实文件,到了最基层还是“纸面文章”;另一种是“过度自由发挥”,导致政策在落实过程中走形变样。

“能早则早、宁早勿晚”,考验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执行力。对政策效能的评估,实效与时效通常成正比。在落实过程中,如果工作协调配合不够,政策落地偏慢,效果就会不及预期。宏观政策取向明确后,还需要及时配套出台一系列具体实施举措,通过进一步落细、落实、落快,让政策红利早日从“纸上”落到“账上”。早一天出台实施政策,企业就能早一步把握市场机遇,用政策红利对冲环境的不利。

“与各种不确定性抢时间”,考验各地各部门面对风险挑战的判断力。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具体到不少行业,市场环境既面临一定长期性的压力挑战,也存在瞬息万变的波动性风险。对不确定性需要警惕,但不能裹足不前。通过积极研判、科学分析、精准施策,以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针对性应对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看准了就一次性给足”,考验各地各部门因地制宜积极作为的主动性。如果将好政策比作“及时雨”,那么“看准给足”就需要发挥政策协同效应,通过提升政策目标、工具、时机、力度、节奏的匹配度,充分释放政策效能。人们常说“政策滴灌”,就是要及时精准持续施策,并非驻足观望的“看而不给”和淅淅沥沥的“给而不足”。在“久旱逢甘霖”的期盼中,政策“好雨”既要有“当春乃发生”的时效,也要有“润物细无声”的实效。(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陈发明)